[车友头条-车友号-汽车扒一扒] 全球乘用车市场,每年会消化15亿条轮胎。
在轮胎板块中,主要的销量来源于两个,一个是新车配套市场,也就是轮胎厂商卖给车企的轮胎,一台车出厂的时候就会装备4-5台轮胎。
另一个是你买到车的时候,定期更换的轮胎,这叫替换市场。
按照数据测算,替换市场的销量占比达到了75%左右,原厂市场的占比大约在25%左右。
2024年,月销量5000台以上的中国乘用车,使用原厂轮胎最多的3个品牌分别是玲珑、佳通、朝阳。
其中玲珑轮胎每年销量1560万,佳通1340万,朝阳轮胎1078万。
整体市场份额上,原配市场中国品牌的占比达到了65%,也就是轮胎厂商卖给车企的轮胎中,每100条就有65条是国产轮胎。
车企购买轮胎的决策点,更多是成本控制,国产轮胎的价位相对较低,每条轮胎要比外资轮胎节省100元-200元成本,一台车能够节省500元-1000元。
如果一个车企的经济型产品每年出货50万台,那么单单采用国产轮胎这一个策略,就能节省数亿元的成本。
原厂轮胎的好坏,不影响用户是否买这台车,所以在车企视角,更换低成本的轮胎是一个共识,而且很难被用户注意。
所以说,从原配市场不难看出来,轮胎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高低。
配套市场的热度、均价才最关键,这直接体现出来了品牌的价值、产品实力,一定程度上来说,原配市场拼更多的是成本控制和基础质量,但配套市场的考核面更广,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竞争市场。
2023年统计数据,国产轮胎的平均售价是380元每条,外资轮胎的均价远远超过了这个价位区间,为770元每条。
的确,国产轮胎的销量、单价、技术、产品表现力最近几年有明显的提升,但因为过去的基数太小,且轮胎板块的壁垒非常明显。
所以在用户选择上,预算充足的情况下,购买国产轮胎的占比数量要远远小于外资轮胎。
(文/车友号 汽车扒一扒)